俄可能放下一切成见选择再次拥抱欧美吗?
我们首先要达成几个共识。 1.国家不可拟人化。 虽然国家的决策会失误,会失败,甚至会拉胯,但最终,所有的决策都不是情绪化的。 就算是卡扎菲在联合国大会上怒喷五常,在背后也有他的诉求。 我们马后炮,可以说他因为独裁而愚蠢,但放在当时的背景中,他的怒喷五常依然有逻辑可循。 2.国家不是蚁穴,没有一个“意识聚合体”。 就像有人支持俄罗斯,就有人支持乌克兰,有人觉得豆浆得是甜的,就有人觉得豆浆必须得是咸的。 3.中立标准。 当你在理解地缘政治时,跳开“我们是中国人”这个背景,地缘政治观才真的成熟,也才能理解“为什么会这样”。 我们从最简单的切入点开始,阐述一个最朴素的价值观: 任何一个政权的执政合法性,都是“让老百姓吃饱吃好”,或是说尽可能推高马洛斯需求层次的满足。 但总归,我不管你姓资、姓社,也不管你独裁还是民主,最根本的逻辑就是: 作为一个统治者,需要让老百姓吃饱饭。 这是义务,是公权力的义务,放之四海,皆准。 用学术一点的句子去描述: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基础上,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。 现在我们开始看第一段故事。 我们引用中立标准,套入国家不可拟人化,在一个理性的决策框架内回到1991年,你是选择拥抱物质条件极为丰富的西方,还是选择刚刚开始工业化的东方? 别忘了,你作为一个领袖,你有义务让你统治的老百姓吃饱、吃好。 叶利钦同志当然选择拥抱西方,接受了一箩筐美国政府的政策建议,其中包括大量的经济决策。 我们不说过程,太过冗长,只说结果: 是不是懵了? 不仅你懵了,我琢磨,叶利钦应该也懵了。 苏联解体够不够投名状?自废武功的核裁军算不算投名状?一夜之间跳到市场经济够不够投名状?不限美国资本短期投资俄罗斯资产,且可以购买前苏联国有化资产,够不够投名状? 我给你举个例子,这是个什么概念? 某岛不要了,西北独立了,西南给印度了,电力集团打两折卖给摩根士丹利,中铁地方债强行免除后三折卖给波音,烟草集团拆分成200个公司后全由美资控股,全面开放金融市场,允许外资投资房地产、股市,支付宝、微信数据全部交给微软和苹果。 就问你够不够投名状? 结果是:GDP在若干年后,腰斩。 我们把这个故事,浓缩为一句话: 苏联解体后,俄罗斯拥抱西方的第一次结果。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客观因素,比如亚洲金融危机,比如车臣分裂主义,但归根结底,俄罗斯的全面亲西方改革,获得了什么? 答:GDP腰斩。 故事讲到这儿,问一个问题:俄放下一切成见选择再次拥抱欧美,到底谁对谁有成见? 或许本身就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 接下来是第二段故事的开端:1999年12月31日,叶利钦辞职,普京成为俄罗斯代总统。 在未来的数年中,普京率领俄罗斯统一党大杀四方,但对外,截止2007年,其实并没表现出扩张主义倾向。 甚至恰恰相反,处于经济、价值观与统一党本身的保守主义等各方面原因,俄罗斯实际上进入了全面战略收缩阶段。 我们摘开普京在这个过程中希望加入北约的诉求,只说结果: 1999年至2007之间,北约完成了一轮最大的东扩:爱沙尼亚、拉脱维亚、立陶宛、斯洛伐克、斯洛文尼亚、罗马尼亚、保加利亚正式加入北约。 我们都知道北约的建立初衷:对抗苏联。 所以我猜,普京在这个阶段大体上是懵圈的:我试图加入的组织,正试图弄死我。 现在绕回“加入北约”这个问题:俄罗斯在这个过程中,是否真的尝试过加入北约? 当然真的尝试过。 我们暂且不论2010年希望加入的想法到底是处于什么逻辑,至少在2001年,普京刚上台就积极推动军事改革的最终诉求,就是谋求满足北约标准。 当然最后没有成功,因为北约并不会公开每一份文件。 至于俄罗斯到底为什么没有经过初次审议,是否有国家一票否认让俄罗斯失去了申请机会本身,我们不得而知。 但最终结果就是这样,北约一路东扩,感受一下普京的心情。 这个故事还有第三段,但由于涉及到了俄乌冲突,所以在当前背景下不适合讨论。 总的来说,俄罗斯对西方的缠绵,在大体上,拆开一共是这三段故事。 但今时不同往日,正所谓世界是发展的,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。 现在我们说回执政合法性。 以今日之中国的体量,已经拥有了足够的能力,在某种程度上让俄罗斯执政党,点亮“执政合法性”这个成就。 那么让我们遵循共识去判断—— 1.国家不可拟人化;2.国家不是蚁穴;3.中立。 在经历过三段故事之后,俄罗斯谋求第四次外交转向的动机是什么? 为了...玩儿?